当前位置:东方企报网 >> 时尚 >> 文章正文

我最喜欢的六朝服饰之一是“一个曾经散落的美丽拼图”

发布于:2021-07-06 作者:网友转载

本文作者黄强

打开衣柜看六朝服饰,品味六朝生活

[图1,《褒衣洒脱博带宽——六朝人的衣柜》黄强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六朝是南京六朝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六朝的价值和光彩越来越迷人,六朝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六朝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著作颇丰。不仅有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还有很多六朝史的专著,如朱《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六朝艺术》、梁柏泉《南朝陵墓石刻》、林《南京的六朝石刻》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六朝丛书》,内容涉及考古学、思想史和六朝园林。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六朝系列》涵盖了六朝的宗教、文化、文物、民俗等诸多方面。六朝研究趋于繁荣,六朝研究的范围似乎已经穷尽。事实上,六朝灿烂的文化仍有取之不尽的源头,六朝领域仍有空白点。六朝服饰是一个至今没有深入挖掘的宝藏。虽然很多作品都涉及六朝服饰,但关于六朝服饰的专著却很少。

[图2,宗白华论六朝]

研究六朝历史文化时,六朝文人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服饰,忘记了自己的文明。被历史乃至世界置于角落的六朝服饰,不愿意被冷落。他们仍然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保持着辉煌的荣耀,但他们被未知的窗帘遮住了,世界看不到他们的辉煌。这并不是说文人刻意回避六朝服饰,打压六朝服饰的辉煌,而是因为年代久远,湮没无闻,六朝服饰出土的物件非常稀少,文献记载也不够详细。后人很难了解六朝服饰的文明,重现昔日的辉煌。六朝服饰就像散落的珍珠,藏在历史的尘埃里,不为人知。

【图3,南朝画像砖裤百褶(来自《六朝艺术》)】

六朝处于南北对峙时期,传统上分为魏晋南北朝。六朝是魏晋的一部分,包括晋朝,不包括北魏,北魏是南北朝的一部分。因此,在概念上有内容的重叠、融合和分离。六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相对应。南方的服饰受北方服饰的影响。六朝服饰是南方研究的,所以有必要淡化北方的服饰。然而,由于它们的相互影响,很难将它们分开。比如南北都有胯部和抱膝,但是北方的胯部和抱膝影响更大,而南方的胯部和抱膝是从北方传过来的。说到南朝的胯下抱膝,就要说到北朝的胯下抱膝了。

[图4,南朝邓县画像砖裤褶(黄上色)]

六朝的开放思想彰显了他们的个性,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敢爱敢恨,并走自己的路,也推动了堕落而个性化的服饰“宝衣戴博”的诞生。时尚、潮流、标签展现了六朝服饰的个性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六朝服饰在中国服饰的变迁中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个性化服饰。赞美服和紧身胸衣是六朝服饰的特点,但不就是六朝的个人服饰吗?飞髻和蛇髻不是六朝的原始发型吗?

[图5,六朝服饰展示(节选自《中国古舆服论丛》)]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独特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另一方面,心灵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传统观念与开放观念碰撞,非常活跃。六朝是短命的朝代,六朝加起来也不过三百多年。然而,在短暂的六朝时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没有价值的。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生机勃勃,其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图6,魏晋时期彩裙穿着展示(节选自《中国历代服饰》)】

六朝的文化贡献更为显著。魏晋士人风范、竹林七贤、田园诗派(陶渊明、谢灵运等大诗人)、文论(刘勰《中国历代服饰》、钟嵘《文心雕龙》)、六朝志怪小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范文澜老师认为,六朝的文化成就是划时代的。宗白华老师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

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图7,南朝飞仙纹砖(常州博物馆藏)】

六朝的服饰凝聚着南北民族交流、南北文化交融的智慧灵光,是中华服饰文明进程的一次折射,彰显出时代精神、人文气息,并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日本诗人大沼枕山曾经如此评价六朝人物,其实也是对六朝文化、六朝文明的评价。这是一种时代的风流、时代的魅力、时代的精神对后世的感染。褒衣博带既是六朝服饰的代表,也是六朝人物的风流之举。

夕阳西下,漫步在南京夫子庙乌衣巷,朱色大门的王谢故居笼罩在斜阳下,目送匆匆而过的游客,轻吟刘禹锡的诗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六朝,见到了身着黑色戎装的乌衣军,品味着六朝的风格,体验着六朝的格调,感悟着六朝的风情,吟诵出:数风流人物,还看六朝。

【图8,“黄强服饰史著作”系列封套,商务印书馆出版】

《褒衣洒脱博带宽》

六朝服饰研究的专著

以史为纲、图文并茂

展示六朝服饰的绝美风采

【图9,《褒衣洒脱博带宽——六朝人的衣柜》】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六朝烟水叹前因一一六朝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褒衣洒脱博带飘一一六朝服饰的特点与分类

第三章 十二章纹标等级一一六朝的冕服与官服

第四章 一种风流吾最爱一一六朝的便服

第五章 纤腰广袖曳长裙一一六朝的女性服饰

第六章 朔气寒光照铁衣一一六朝的军服

第七章 裙开衫薄映凝肤一一六朝的内衣

第八章 高屋白纱显尊荣一一六朝的首服

第九章 高髻步摇皆风流一一六朝的发饰

第十章 半额长蛾梅花妆一一六朝的妆饰

第十一章 常着连齿谢公屐一一六朝的鞋履

第十二章 绫罗披光锦衿灿一一六朝的纺织品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精彩书摘

六朝人思想解放,注重个性,王子猷率性而动,阮籍白眼示人,嵇康广陵一曲,都是对于个性追求的生动体现。六朝服饰的“褒衣博带”,乃因为吃药后不得已的苦衷,并进而形成了飘逸的社会风尚。同样,在妆饰上,六朝女性表现自我、展露风采,也产生了许多标新立异的做法。主观上的表现,客观上的创造,丰富了六朝时的妆饰,不仅扮靓了自己,也为六朝时的女性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第一节 面妆艳丽

对于女性而言,脸是最重要的,要想吸引异性并获得垂青,脸的作用很大。美不美,先在脸,俏不俏,看眉毛。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虽然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丽,却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衬托她的容貌之美。

关于女性之美,有天生丽质一词,正如李白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是再美的女性也绝对不会满足以天然的姿色去展示自己,乡野村妇没有接触过繁华的世界,也没有化妆品可用,只好面朝黄土,满足现状。地处繁华都市里的官宦妻妾、大户小姐,身在高墙深宫中的后宫娘娘、嫔妃宫女,面对奢华生活的诱惑,又如何会素面朝天呢?她们需要装扮,在天生丽质的基础上装扮,以显得更美更靓更有魅力,让君王垂青,使自己受到宠幸。

涂脂抹粉是女性常用的妆饰手段,早在战国时期,女性就已经使用妆饰了。《战国策·楚策三》云:“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楚辞·大招》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图10,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梳妆场景】

《女史箴图》描绘汉魏时期女范事迹,对上层妇女梳妆装扮等日常生活有细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侍女为贵妇理发整容,辫发做成高髻。镜台前面一排器物是粉盒、黛石等奁具。

早期的化妆手段主要是脸部增白涂粉,所谓一白遮三丑。所用材料主要是米粉和胡粉,前者是把米粒研碎再加入香料,后者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又因加入了铅的成分,又称铅粉。女性在妆饰实践中发现,米粉可增白,胡粉可扮艳,因此往往用米粉打底、胡粉提亮,而能让胡粉提升效果的则是胭脂。

胭脂本作燕支。晋代崔豹《古今注》云:“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自为红蓝耳。”燕支出自中国西北地区匈奴人居住地,那里有燕支山,生长着燕支花。匈奴女性使用燕支花的汁来妆饰,唐代张泌《妆楼记》说:“燕支,染粉为妇人色,古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燕支也。”在燕支中加入牛髓、猪脂等物质,成为脂膏,燕支就演变成了胭脂。制作胭脂的技术,在六朝的东晋已经成熟,以菊科植物红蓝(即红花)来制作,去掉黄汁,制成红的液体,蘸丝绵、花片等阴干即成胭脂。胭脂的制作成功,为六朝时期的妆饰创造了物质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妆饰文化。

魏晋六朝时期的女性脸部妆饰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晓霞妆、面靥妆、半面妆、斜红妆、啼妆、红妆、紫妆、点妆、额黄、花钿等多种。

【图11,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对镜化妆(黄沐天临摹、设色)】

《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说的是经济状况较好人家女孩的对镜化妆,否则没有铜镜来梳妆,只能临水梳理。《女史箴图》表现的是宫廷生活,妃子们才有镜子比照,对镜着妆。梁武陵王《明君词》云:“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

六朝之前,女性妆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头部发式和珠宝装饰上,脸部妆饰很简单,这主要是受到化妆品匮乏的制约。在胭脂没有进入中原地区前,可以用来勾勒脸部的材料太少,只有淡淡的白粉与黛色,黑白两色怎么能够把脸庞勾画得妩媚呢?等到鲜艳的胭脂传入中原以后,与白粉、黛色一搭配,就变化出姿采,修饰出靓丽。

女性先在脸上傅粉,再将燕支(胭脂)放在手心调匀,涂抹在两颊上,白里透红,与众不同。颜色浓的是酒晕妆,颜色浅的是桃花妆。若在脸上先抹了一层薄薄的燕支,再以白粉扑在上面,粉里透着白,就是飞霞妆。

魏文帝时,宫女薛夜来创立类似血痕的晓霞妆。据传,宫女薛夜来得魏文帝宠幸,某日魏文帝在水晶屏风后看书,薛夜来一不留神,面部撞到了屏风,在治疗中,太医使用的药物中琥珀屑较多,伤口愈合后留下红色的痕迹。原本以为会破相损色,但是没想到因祸得福,红色让其脸颊红润,稍加妆饰,更加动人。宫女纷纷效仿,因损伤而来的伤痕反而成了时尚之妆。晓霞妆到了唐代演变成为特殊的妆饰——斜红。

【图12,薛夜来(黄沐天设色)】

薛夜来即薛灵芸,正史中没有薛夜来的记录,在东晋王嘉志怪小说《拾遗记》中薛夜来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精于针工,宫中号为针神。并且出现在《太平广记》《艳异编》等文献中,成为中国古代美女的经典形象。

位于酒窝处的妆饰,称面靥,也称妆靥。由来是三国吴国南阳王孙和与妻子邓夫人嬉戏误伤而化妆的故事。《拾遗志》记载:“孙和悦邓夫人,常置膝上。(孙)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流污裤,娇姹弥苦。”太医采用水獭骨髓与玉屑混合的药膏治疗,但是由于“琥珀太多,及差而有赤点如朱,逼而视之,更益其妍”。由于药膏里加入的琥珀屑过量,涂抹后脸上留下红色痕迹,但是这个疤痕别有韵味,衬托得邓夫人更加美艳,众婢妾效仿,称为面靥妆。晓霞妆与面靥妆的来源很近似,不免有牵强附会之说。查《三国志·吴书》“嫔妃传”与“孙和传”,其实并无邓夫人这个人物,可见邓夫人发明面靥妆只是传说,创意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客观上六朝东吴有面靥妆的存在,并受到女性追捧。

【图13,邓夫人(黄沐天设色)】

东吴大帝孙权之子南阳王孙和的妃子。《拾遗记》《情史类略》都有邓夫人的故事,但是《三国志》中没有关于邓夫人的记录,可以推测邓夫人并不存在,或者是其他嫔妃托名的。邓夫人的姓名之所以彰显,在于其创立妆饰的传奇性。

半面妆始于梁朝后宫,为梁元帝萧绎妃子徐昭佩所创。《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云:“(元帝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这位徐妃就是成语徐娘半老的主角,出身名门,系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美丽出众,个性上也是独行独立,因此才敢化半面妆(只化半个脸的妆),戏弄“独眼龙”的梁元帝,理由是皇帝一只眼,只能看到半面的妆饰。半面妆确实大胆,也就徐妃才敢这么做,故而无法推广。

啼妆也是一种夸张的妆饰,以白粉敷底,再用油膏在眼下点妆,如一滴泪痕,形成令人怜悯的效果。啼妆首创者为汉桓帝朝大将军梁冀妻子孙寿。《后汉书·梁冀传》:“(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以为媚惑”是孙寿创制啼妆的动机,也是她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些女性主要是宫中嫔妃、官宦贵妇,为了争宠,她们竞相效仿啼妆,流布至六朝。梁元帝《代旧姬有怨》说:“怨黛舒还敛,啼妆拭更垂。”

魏宫还有仙娥妆,由魏武帝曹操创制,主要特点在眉毛相连,因为不属于六朝范围,这里不再说明。

——摘自第十章“半额长蛾梅花妆——六朝的妆饰”

拓展阅读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各朝代服饰与时尚妆饰介绍

《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

一册在手,千年中国铠甲史尽收眼底

说明:本文系企鹅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绣罗衣裳照暮春》《黄沙百战穿金甲》《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近二十部。

标签: 妆饰 服饰 女性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本类推荐
TOP 10